陸智夫國術總會
Luk Chee Fu Martial Arts Federation
首頁 >> 舞獅介紹 >> 舞龍  

 

舞龍燈節雖始於漢初,盛於唐宋,但“舞龍” 的習俗,相信是承繼殷周“祭天”的遺風。
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。綜觀各地、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,種類繁多,各具特色。常見的有火龍、草龍、毛龍(貴州石阡)、人龍、布龍、 紙龍、花龍、筐龍、段龍、燭龍、醉龍、竹葉龍、荷花龍、板凳龍、扁擔龍、滾地龍、七巧龍、大頭龍、夜光龍、焰火龍等近 百種之多。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,9節和13節。從久遠的年代起,舞龍活動經久不衰,一代又一代流傳下 來。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“自喻”項目,而是屬於各個 民族的了。今天,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裡,“龍”已成為 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。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,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。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,諸如花卉、蟲鳥、百獸,應有盡 有,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,則數“龍燈”。
  今俗新年有“鬧龍燈”之戲。鬧龍燈就是“掉龍燈”,因龍燈長巨且重,鑼鼓聲中昂首 擺尾,蜿蜒遊走,非數十多壯漢,舉竿來回奔走,不足以操禦。 “掉”是搖擺,作動詞解,也就是“舞龍”。
舞龍的“龍”,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,舞龍之日,以旌旗、鑼鼓、號角為前導,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,接上龍頭龍尾,舉行點睛儀式。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,節節相連,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 幅紅布,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,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。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,竿頂豎一巨球,作為引導。
舞龍時,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,龍首作搶球狀,引起龍身 遊走飛動。
舞龍是個大節日,
舞龍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。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,這叫“龍換 酒”。
等到舞龍完畢,就將首尾燒掉,龍身送回廟內,明年再 用。
燈節雖始於漢初,盛於唐宋,但“舞龍”的習俗,相信是 承繼殷周“祭天”的遺風。
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,而且“舞龍”包 含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”,原有“祈年”的意思。
古人民智不開,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,威力 無窮,而海洋主水,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。民以食為天,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,間接也就操縱了人 類的生命。按這意義敷衍,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----帝 舜、契和后稷。如此,龍被古人奉為“吉物”出現在慶典祭祀中,自然也 不足為奇了。
《 禮王制》稱:“宗廟之祭,春曰鑰,夏曰[衤帝],秋曰嘗,冬曰烤”
可知春節的“開燈”,就是代表“春祭”。所以,“舞龍”最初應是一種祭祀,而非娛樂,成為助慶 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

舞龍   舞龍  
舞龍   舞龍  

金龍-陸智夫國術總會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www.liondance668.com |TEL-852-9257-2460